张兰副教授:影子银行对社会融资的贡献力日益增长

撰稿:学生新闻社 俞忆霜  
2017-12-13

  阳光下的影子,大家都见过。那么,影子银行呢,知道是什么吗?
 
  12月6日下午,在经管大楼310教室,会计与金融学院张兰副教授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我国影子银行及其利弊分析”的讲座。
 
  张兰首先以“阳光下的影子”为例引出影子银行的定义,即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并平行于传统银行建立的一种融资制度安排,像影子一样存在的银行,最早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于2007年提出。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主要起通道作用。”张兰介绍说,影子银行主要是将借入期限短、流动性高的资金投资于期限长、流动性弱的资产。这改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信用基础,带来更多创新的金融工具。但在通道作用的背后,影子银行也将产生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产品信息披露不充足等问题。
 
  对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张兰指出,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影响相对较低;另外,创新程度不高,产品结构相对简单,且对传统商业银行有着较强的依存关系。针对影子银行为社会投放融资量的力度问题,张兰表示,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但可以明确的是,影子银行对社会融资的贡献力日益增长。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除了具有弥补社会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供给的巨大缺口的作用之外,张兰特别强调,该体系降低了政府财政负担,还扶植了部分中小企业,对我国GDP贡献不小。但影子银行体系本身具有流动性和系统性的风险,这降低了我国金额系统的稳定性,并减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张兰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一方面可以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该将资产与负债结构的期限匹配和杠杆率、衍生金融产品创造的次数等因素列入考虑范围。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