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元芬副教授:为什么说港珠澳大桥是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撰稿:科研工作部 蓝明通 学生新闻社 岳婉臻 江天一 林祺雯  
2020-10-29

  10月28日下午,在经管大楼301教室,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叶元芬带来了一场以“从港珠澳大桥看中国桥梁建设”为主题的讲座。
 
  叶元芬首先从我校的月亮桥、厦门BRT高架桥和家喻户晓的赵州桥讲起,以同学们所熟悉的事物吸引大家对“桥”的兴趣,由此引出了港珠澳大桥。她指出,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集桥、岛、隧于一体,双向6车道,全长55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桥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何港珠澳大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媒《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叶元芬引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评论解答: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其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溯源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史,叶元芬提到:港珠澳大桥项目始于1983年的《建设内伶仃洋大桥的设想》,后因种种原因被搁置;2003年,伶仃洋大桥项目被港珠澳大桥项目取代;2008年,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报告通过专家评审;2009年,中国国务院批准建设港珠澳大桥;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圆以桥为界、沟通三地之梦。从照片上看,桥型如银线串珠,两个中国结桥塔,象征三地同心,这也是“同心桥”的内涵所在。
 
  “中国桥梁建设成绩来之不易。设计以及施工时会遇到来自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各种困难。”叶元芬说,中国桥梁是“自信桥”。面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各种困难,我国坚决施行稳扎稳打的政策,有针对性地逐步攻破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钢材进行特殊处理、进行防风抗震实验、采用机器人安装和大型吊装备、修建海底沉管隧道等。这些创造性的举措无不体现出中国的民族自信。大桥的建成开通,让“一国两制”更具实力,进一步坚定了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叶元芬还谈到,“中国桥梁也是‘复兴桥’。”回望历史,中国曾为阻止日军侵略炸掉了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钱塘江大桥;着眼当下,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让中国从建桥大国变成建桥强国;展望未来,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只会更快更强。未来,更轻质、更经济的建筑材料和实时监控桥梁健康系统的成功研制,将有助于保障桥梁的美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使设计更具创新性、精细化,施工技术工业化程度更高,工程管理更科学高效。
 
  讲座上,叶元芬不仅凭借其专业详尽的知识体系,辅以图画形式更直观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还提出了对同学们的期望:“中国建设发展良多,却仍有很多工作未完成,未来靠我们,也更依靠在座的大家。”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