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讲座】中科院吴子林研究员:大学生应成为高水平、强有力的人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林敏龙 谭依昀  摄影:学生新闻社 阮浩威 朱燕茹 何思嘉  
2016-09-26
  
1/4
  
2/4
  
3/4
  
4/4

  9月22日晚,在人文大楼B301教室举行的嘉庚讲座暨人文与传播学院人文学术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知名学者吴子林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我校学子作了一场关于大学生生命、成长、读书的讲座。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张开焱教授、李建明教授、朱盈蓓博士、王世海博士、厉伟博士出席了讲座,来自各院系的百余名学子聆听了讲座。

  吴子林出生于福建连城一个农村家庭,少时家境贫寒,生活条件艰苦。抱着改变生存环境和命运的强烈信念,他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先后就读于农村初中、连城一中、闽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从农村孩子到名校博士的跳跃。毕业后,吴子林进入中国最高学术殿堂、国家智库中国社科院工作,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界的知名学者。

  吴子林表示,是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萌生希望,认识了自己,领悟了生命的要义,并且充实了生活和实现了人生理想。他说,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心怀希望,并为希望而不懈努力——心存希望就是要有远大的目标和改变现实的坚定信念,这是超越现实的重要因素,想多远才可能走多远,有愿才有成;有了目标和信念还要以超凡的毅力与平庸、懒惰对抗,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吴子林认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人引路,老师的发现、引领、点拨、鼓励,对激发学生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他说,从本科到博士,正是由于几位老师的发现和指引,他才能够认识自己的潜能和确定人生目标,成为今天的自己。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吴子林认为大学学习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通过读书和思考,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建设社会和生活的基本技能,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安身”且“立命”。他以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例建议:“大学要做两种预备,预备做一个高水平的人,预备做一个强有力的人。”吴子林告诉同学们,从中小学的追随性学习进入大学的自择性学习,大学的自主选择能力十分重要,大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课堂听课,更不应仅仅为了获取分数和文凭,而应该为一个远远超出这些目标的目标而读书。

  “大学生要读经典,读原著,读元典,读那些构成人类文化史、知识史、文学艺术史的经典。”吴子林建议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要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大量阅读有长远价值的好书,精读重要著作,学会做笔记和写心得。为此,他还专门给大家推荐了10部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

  互动环节,吴子林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在评述中,张开焱教授指出,本场讲座充满激情和哲理,主讲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同学们树立起一个榜样:一个从低起点开始的少年,只要怀揣梦想、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最后也会走得很远,飞得很高。

  人物名片:

  吴子林,1969年出生,福建连城人,文学博士,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编审,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及巴赫金研究分会秘书长,中国叙事学研究会副会长。

  吴子林师从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文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诗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批评,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小说评论》、《文艺争鸣》等专业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专著有《自律与他律——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理论问题》(合著)、《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理论问题》(合著)、《中西文论思想识略》、《文学问题: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景观》、《批评档案——文学症候的多重阐释》、《童庆炳评传》、《20世纪中国文学史通论》第6卷(即出)。

  编辑:传媒中心 苏海森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