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讲坛】徐学教授解读厦大校友余光中:《乡愁》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撰稿:学生新闻社 曹涵  摄影:学生新闻社 李佳忆  
2017-04-07

徐学教授

  诗坛健将、散文家、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但谈起余光中,很多人想到的是《乡愁》,《乡愁》成了他的名片。然而徐学教授说,这不是余光中先生最好的作品。
 
  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学贯中西……在大众眼里,余光中先生是一位睿智祥和的诗人。徐学教授却透露,余光中先生喜欢开快车,又喜欢慢生活;非常浪漫,又非常科学;非常洋化,又非常中国;不信神,又很喜欢宗教……
 
  “余光中先生是个多面的人物。”4月5日下午,在人文大楼B301教室举行的鹭江讲坛上,徐学教授带来了主题为“走近余光中”的讲座,引领我校师生认识多面的余光中。
 
  徐学教授曾任厦大台湾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从事台湾文化、海外文化、两岸关系研究30余年。作为研究台湾文学与文化的专家,他与余光中先生交往密切,对诗人余光中和生活中的余光中有着深刻的认识。
 

徐学教授(右)和余光中先生在高雄的余光中诗碑前合影。徐学供图
 
关于故乡:最喜欢的是年少成长的地方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194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到香港;1950年赴台;后赴美进修,曾在多所美国大学任客座教授;先后在台湾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高校任教。
 
  “余光中是江南人,也是闽南人。他的普通话中有江南腔,会用闽南话吟诵古诗,但在家里他跟太太讲的是重庆话。”徐学教授表示,余光中在重庆待了七年之久,对重庆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指出,“对余光中而言,故乡是出生地,是籍贯,更是他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
 
  对于故乡,余光中曾说过,“厦门开始创作时,就有一点乡愁,因为中学时代在四川,大学在南京,一到厦门就开始怀念四川、南京的同学,可见流浪迁徙对诗人是一种滋养。到台湾怀念大陆,而几次出国讲学,在海外怀念的是整个中国。”
 
  余光中对故乡的思念不仅写在诗里,而且表现在他归乡的行动中。徐学教授讲到,有次他陪余光中先生去黄河壶口。那里土地泥泞,余光中脚上的皮鞋沾了很多黄泥。回酒店后他没有马上处理,而是一直到上飞机时,才小心翼翼地把鞋子上的泥土刮下来,放到一个小盒子里。余光中说:“我要把它放在枕边,这样每天晚上都能听到黄河的涛声。”
 

余光中为他母亲做了《母难日》等诗作。徐学供图
 
关于诗作:最好的作品是《乡愁四韵》
 
  “《乡愁》是我的名片,我不希望这张名片遮住了我的脸。”余光中曾这样说过。在大陆,谈到余光中,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乡愁》。其实,至今他已创作了诗歌近1000首;散文、小品300多篇,约二百万字;评论200多篇,一百多万字;翻译作品二十余种,四百万字以上。
 
  “《乡愁》不是余光中最好的作品。”徐学教授认为,余光中最好的作品当属《乡愁四韵》。除了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细致的分析,说到动情处,他现场唱起了这首饱含乡愁的诗:“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对余光中先生来说,何为乡愁?徐学教授通过对《雨声说些什么》的解读,告诉大家:余光中认为乡愁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层是亲友、乡亲、同胞;第二层是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第三层是历史文化。余光中非常肯定自己的中国心,他曾经说过:“在创作中直接写亲身所历的记忆是乡愁,在海外写满中国古典意象的诗歌与散文是一种间接、婉转的怀乡之情。我在对乡愁的抒发中找到了释放和安顿,也获取了支持和力量。”
 
  除了写乡愁,余光中的作品也不乏怀念母亲的。徐学教授指出,余光中为母亲作了《母难日》(包括《今生今世》、《矛盾世界》、《天国地府》三则)的诗,并刻在了他母亲的墓碑上。“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现场,徐学教授诵读了《今生今世》。他感慨万分地说:“大诗人不需要很华丽的词藻,也不需要好词好句,只要一片真情就会感人。”
 
 

余光中在洛阳桥。他曾从桥南到桥北,用双脚丈量洛阳桥的千年历史。图来自泉州网
 
精彩互动,“嘉”人直言收获多多
 
  喜欢开快车,最好的翻译作品是《梵高传》,最喜欢的文学家是苏东坡……讲座中,徐学教授还透露了余光中先生的一些喜好。
 
  在互动环节中,我校不少师生就台湾文学、东西方文化对余光中的影响等问题向徐学教授提问。讲座的最后,徐学教授以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根索水而入土,叶追日而上天”作为结束语,并勉励大家,“开拓视野,静心学习”。 
 
  “受益匪浅”,听完讲座后,不少“嘉”人直言收获不小。2016级人文与传播学院的罗玮坤,之前就读过不少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他表示:“徐学老师从余光中先生的文学作品、生活点滴,解读了诗人的生活、情感和人生,让我们对余光中先生有更真切的认识。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