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教师王思杰解读中国上古史

撰稿:学生新闻社 曹涵  
2017-04-01

  3月30日下午,在经管大楼201教室,法学院教师王思杰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中国上古史钩沉”的讲座。
 
  王思杰老师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对中国古代历史颇有研究。讲座伊始,王思杰老师从上古语言说起。他介绍了越语与汉语的不同:“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就是一句典型的越文,是广为流传的《越人歌》的古越语记音。之后,楚人把用楚语它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熟知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据了解,越人的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不光与汉语不同,和楚语也有很大差异。越人的语言被中原华夏族称为“鴃舌鸟语”。汉语为一字一音的孤立语,越语则为一字数音的胶着语。王思杰老师介绍道,根据考证,越语发音与今天的泰语非常相似。
 
  “中国上古史是丰富多彩的。”王思杰老师说,近几十年来,很多关于中国上古历史的观点和陈见逐渐被前沿的学术研究推翻,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我们重新审视与评价中国上古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对比上古民系、内亚交流、夏代问题以及世界古文明,王思杰老师得出结论:上古历史具有多样文化和多元的叙事路径。中国上古史与世界文明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传媒中心 苏海森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