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冯敏飞:改革是中兴的必要条件

撰稿:学生新闻社 陈志辉 李睿琳  摄影:读者协会 汪琪  
2017-10-27


  10月25日下午,在经管大楼301教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文学》特约编辑冯敏飞为我校学子讲解了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本次讲座是在“嘉”读书系列活动之大学生文化素质专家讲座之一。
 
  讲座围绕冯敏飞先生的著作《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展开。该书全面梳理了中国历史上15个“中兴”时期:少康中兴、盘庚中兴、武丁中兴、宣王中兴、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孝文中兴、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中兴、景圣中兴、建炎中兴、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和同光中兴,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人民生活诸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改革作了较为深刻的反思,注重探讨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以书中内容为线索,冯敏飞先生从积弊、新政、后续、反思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十五次中兴的内容及影响。他指出,自夏以来,中兴之世仅15个,涉及帝王18人,并引用了建炎中兴之主赵构的言论表示,“祖宗创业难,中兴亦不易”。
 
  冯敏飞先生认为,中兴的一大动力是改革。他以赵武灵王、汉武帝刘彻、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来体现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改革应是一种常态的观点。他还以嘉庆帝的《守成论》和商鞅变法为例,总结了改革失败与成功的原因。对于改革与中兴的关系,他认为“改革不是中兴的充要条件,并非只要一改革就能复兴,但改革是中兴的必要条件,没有改革就没有复兴可言。”
 
  从文学角度出发,冯敏飞先生列举了改革的类型,将改革分为了治标不治本的锯箭式、暂时缓和的止痛式、防范于未然的疫苗式、彻底改革的细胞式。他还以图表的形式比较了各个朝代中兴的时间点和各朝代存在时间的关系,更直观地展现了中兴在延长朝代寿命的作用。他认为,如果及时深化改革,超越中兴,完全可能让历史走出治乱循环圆周式的轨迹,到达另一个盛世。他还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佐证,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
 
  最后,在谈到为何反复强调中兴之世时,冯敏飞先生表示:“不是要鼓吹古代的制度,而是希望大家能以史为鉴。”
 
  本场讲座揭示了中兴之世背后的深层内涵,有助于大家对中华民族兴衰史的了解。冯敏飞先生的历史观点给“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5级管理学院学子吴子轩对冯敏飞先生关于改革的分类方式深有感触:“从没听过把改革比喻成‘疫苗’的,现在一听觉得对历史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人物名片:
 
  冯敏飞,福建泰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文学》特约编辑;陆续出版长篇小说《鼠品》《红豆项链》《兵部尚书佚事》《裁员恐惧》《京城之恋》及散文集《人性·自然·历史》,其中,《京城之恋》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一等奖、省文艺百花奖二等奖;出版金融读物《用贷款享受今生》《一眼看穿金钱骗子》(冯之凌合作)等;近年来,潜心于历史,已出版系列随笔《历史上的60年》《中国盛世》《家天下是如何倒掉的——中国12个王朝的最后10年》《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