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讲坛】闽南日报总编辑叶明义:经济文化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作者:学生新闻社 林静妮 俞忆霜   2016-10-21 浏览量:262


继今年5月份芝山讲坛首次走进我校后,10月13日晚上,这档由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社科联联合主办的科学文化知识大讲坛再次在我校主楼群1号楼517多媒体放映厅开讲。主讲人为闽南日报叶明义总编辑,演讲主题为“文化的力量”。

叶明义开宗明义地表示,我们虽常常自称为文化人,却很难理解到“文化”两字沉甸甸的重量,文化的洪荒之力就是通过塑造灵魂、凝聚人心、创造新知、推动发展等种种形式,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接下来,叶明义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入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文化对于国民性格和精神的塑造作用。他认为,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兵俘虏,忽必烈劝他投降,让他做元朝的宰相,但文天祥宁死不降,这就是道德观念的效用,也是文化的力量,即孔子设立的“君子”标准,引导人们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事业。

叶明义表示,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一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凝心聚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二是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三是通过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创新,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

谈及文化消费,叶明义引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两个概念,前者诸如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书画市场,后者即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经济中富含文化元素。他表示,与西方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尤其需要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目前,什么样的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叶明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一方面我国应该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另一方面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我国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做法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持坚定信念,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最后,叶明义对现场同学提出了读书明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和力行大道的期望。他倡导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通过博采众长,继往开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努力奋斗。

精彩语录:

打开古今中外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规律,社会道德风尚的兴衰与政权的兴衰有着必然的联系,执政者的道德风尚,主导着整个社会道德风尚。

过去我们常讲,经济发展一靠改革,二靠科技,现在看来还要加一条,就是也要靠文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亲和性。通过比较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构造的社会,可以发现,虽然这两种社会理想模式相隔数千年,相离近万里,存在着许多的区别与对立,但就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经济的复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兴,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